首页 > 新闻 > 社会 >

为何 “手拉手” 救人死亡率高?专家解析:看似团结,实则暗藏致命风险

发布时间:2025-07-17 10:43:17来源:
“有人落水了!” 危急时刻,一群人本能地伸出手,形成 “人链” 试图救援 —— 这样的场景在新闻中并不少见,背后却隐藏着极高的死亡率。近日,多地应急管理部门联合消防、救援领域专家发布警示:“手拉手” 救人看似团结,实则是一种错误且危险的救援方式,历史案例中因这种方式导致多人溺亡的悲剧屡见不鲜。

力的传递失衡:一人失手,整链崩塌

“人体不是钢绳,‘手拉手’形成的‘人链’看似稳固,实则脆弱不堪。” 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专家组成员李建军解释,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承重能力有限,当水中遇险者挣扎时,会产生巨大的拉力,这种力量通过 “人链” 传递,前端救援者极易因受力过大失去平衡,被拉入水中。

更危险的是,“人链” 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薄弱环节。一旦中间有人因恐惧、体力不支或脚下湿滑松手,整个链条会瞬间断裂,后方人员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坠入水中。2009 年,湖南三名学生为救落水同伴,形成 “人链” 救援,最终因一人失手,导致 8 人溺亡;2020 年,甘肃某水库一名男子落水,6 人手拉手救援,结果 5 人不幸遇难。这些案例均印证了 “人链” 的致命缺陷:力的传递会被放大,而非分散

此外,水边地形往往湿滑泥泞,或布满青苔、碎石,“人链” 中的救援者双脚难以稳固支撑,哪怕只是一人打滑,整组人都会失去重心。而落水者在求生本能驱使下,会疯狂抓握身边的物体,极易将 “人链” 前端的救援者拖拽入水,进一步加剧危险。

溺水者的 “致命拉力”:专业救援者也需警惕

“普通人往往低估了溺水者的力量。” 从事水域救援培训 15 年的教练王勇介绍,溺水时,人的求生欲会激发出远超平时的爆发力,尤其是在慌乱中,会死死抓住任何可接触的物体,甚至可能缠绕、拖拽救援者。此时,“手拉手” 的救援者不仅无法施力将人拉上岸,反而会成为溺水者的 “漂浮物”,被其拖拽下沉。

王勇举例:一名体重 60 公斤的溺水者,在水中挣扎时产生的拉力可达数百公斤,而 “人链” 中最前端的人往往需要承受最大的力,普通人根本无法抗衡。“即便是专业救援人员,也不会用手直接拉溺水者的手,而是采用背后托举等安全姿势,避免被拖拽。”

缺乏保护与分工:“群救” 变成 “群险”

“手拉手” 救人的场景中,多数参与者是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,既没有救生设备,也没有明确的分工。有人负责拉人,有人负责稳固后方,但没人考虑脚下是否安全、如何应对突发情况。一旦有人落水,其他人会本能地伸手去拉,导致更多人陷入险境。

此外,溺水救援的黄金时间极短,通常只有 4-6 分钟。“手拉手” 的过程会浪费宝贵的救援时间,而岸上人员在慌乱中难以判断水中情况,比如水流速度、水下是否有暗礁或漩涡,这些因素都会加剧危险。

正确救援:“智慧施救” 比 “盲目冲锋” 更重要

专家强调,遇到有人溺水,“保持冷静、科学救援” 是首要原则,具体可遵循 “三步法”:

  1. 大声呼救,寻求专业帮助:立即拨打 110、120 或当地救援电话,清晰说明落水地点、人数等信息,同时呼喊周围成年人帮忙,让更多人参与救援(而非形成 “人链”)。
  2. 利用工具,而非徒手救援:在岸边寻找可漂浮的物体,如救生圈、木板、长竹竿、绳子、空矿泉水瓶捆扎的浮力物等,将其抛给落水者,让对方抓住以保持浮力,避免直接下水或手拉手救援。
  3. 评估环境,确保自身安全:若必须下水,需确认自身水性良好、了解水域情况,并从背后接近溺水者,防止被其抱住。若不具备下水条件,切勿逞强。

“真正的救援不是靠‘勇气’,而是靠‘智慧’。” 李建军说,敬畏生命不仅是救助他人,更要保护好自己。拒绝 “手拉手” 式的冒险,用科学的方式应对,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悲剧发生。

近年来,多地已通过公益广告、社区宣传等方式普及正确的溺水救援知识,目的就是让公众明白:错误的救援方式不仅救不了人,还可能让更多家庭陷入痛苦。记住,你的冷静和正确行动,才是对生命最有效的守护。
(责编: admin)
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