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犯罪过程
2021 年 10 月 28 日,受害女童放学后到拉玛林甘经营的杂货店购买饮料,被告假意赠送免费饮料以获取信任。数小时后,女童再次进店购买冰淇淋时,拉玛林甘将其带至店内深处,实施了包括亲吻、抚摸及强迫口交在内的性侵行为
。女童逃离后向路人求助报警,警方通过现场监控和被告口供迅速锁定犯罪事实。
-
被告的侥幸心理
拉玛林甘在审讯中否认部分指控,但法官指出其在警方首次录口供时已承认拥抱、亲吻等行为,且供词未受胁迫
。尽管被告声称患有勃起功能障碍,但法官认为这不妨碍其强迫女童进行口交,且受害女童的证词前后一致,可信度更高。
-
法定强奸罪的适用
根据新加坡《刑法典》第 376A 条,与 14 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构成
法定强奸,最高可判处 20 年监禁并加鞭刑。本案中,受害者年仅 11 岁,属于法律严格保护的范畴。法官特别强调,被告利用自身作为店主的优势地位和受害者的年龄差距,属于 “剥削性犯罪”,严重践踏了未成年人的权益
。
-
刑期的裁量因素
- 加重情节:被告多次实施性侵行为,且在案发后试图通过否认罪行逃避责任,导致受害者承受二次心理创伤。法官认为,此类行为对未成年人的长期心理影响深远,需通过重判形成威慑。
- 年龄与再犯风险:被告案发时 58 岁,虽未被判处鞭刑(鞭刑适用于 16-50 岁男性),但法官指出其利用未成年人的脆弱性犯罪,主观恶性极大。结合新加坡 2024 年修订的《刑事诉讼(杂项修正)法案》中引入的延长预防监禁(SEPP)制度,若被告刑满后仍被评估为高风险,可能面临终身监禁。
-
公众态度与舆论反应
案件曝光后,新加坡社会普遍支持重判。媒体评论指出,被告以 “免费饮料” 为诱饵实施犯罪的行为极具隐蔽性,提醒家长和社会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。部分社区已推动便利店安装监控系统,并呼吁建立 “未成年人购物陪同制度” 以降低类似风险。
-
司法实践的标杆意义
本案与近年新加坡其他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形成对比:
- 巴士司机性侵案:30 岁司机因性侵 13 岁少女被判 8 年监禁加 6 下鞭刑,因涉及多次犯罪和精神控制,刑期显著加重。
- 日籍男子性侵案:38 岁男子因性侵 20 岁女大学生并传播犯罪视频,被判 17 年半监禁加 20 下鞭刑,体现了对暴力性侵和技术犯罪的严厉打击。
这些案例共同表明,新加坡司法系统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采取 “罪行越隐蔽、惩罚越严厉” 的原则,通过法律威慑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。
-
法律框架的完善
- SEPP 制度:2024 年修订的法案允许对高风险罪犯在刑满后继续监禁,每年由内政部长根据心理评估决定是否释放。这一制度尤其适用于性侵未成年人、连环暴力犯罪等案件,从源头切断再犯可能。
- 法医检验强制权:新法赋予警方无需被告同意即可进行身体检查的权力,确保性侵案件的证据收集效率,避免因拖延导致证据灭失。
-
社会支持体系
新加坡政府通过 “儿童保护服务”(CPS)为受害未成年人提供心理辅导、法律援助和生活安置。本案中,受害者家庭在案发后获得了社区志愿者的持续支持,包括陪同就医、法律咨询等,以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。
-
刑期是否足够严厉
尽管本案刑期已接近法定上限,但部分公众认为,考虑到性侵对未成年人造成的终身伤害,现行法律仍有调整空间。例如,有学者建议将法定强奸罪的最高刑期从 20 年提高至 25 年,并强制对所有性侵未成年人罪犯实施 SEPP。
-
技术手段的防控作用
案件暴露了传统零售业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漏洞。新加坡部分商家已开始试点 “智能监控系统”,当未成年人在店内停留超过一定时间或进入隐蔽区域时,系统将自动触发警报并通知家长。这种 “科技 + 法律” 的双重防控模式,可能成为未来预防此类犯罪的重要方向。
新加坡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零容忍态度,通过本案得到了充分体现。14 年的监禁判决不仅是对受害者的正义伸张,更是对潜在犯罪者的有力警示。随着 SEPP 制度的实施和社会保护网络的完善,新加坡正逐步构建起 “法律威慑、技术防控、社会支持” 的全方位未成年人保护体系。这一案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:只有通过重刑威慑、制度创新和社会共治,才能真正守护未成年人的安全与尊严。
(责编: admin)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