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日来,席卷欧洲的极端高温已造成多国人员伤亡。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数据,西班牙、意大利、法国等国部分地区气温突破 45℃,葡萄牙中部因高温引发的山火已致 10 人死亡,英国伦敦急救部门称高温相关急诊求助量激增 30%。然而与高温灾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欧洲家庭空调普及率仅为 5%-10%,部分国家甚至低于 3%,为何在致命热浪面前,欧洲人却 "开不起" 或 "不愿开" 空调?
欧洲多数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,历史上夏季平均气温多维持在 20-25℃,极端高温被视为 "百年不遇" 的罕见现象。这种气候惯性导致各国在建筑设计、城市规划中缺乏防暑考量:
- 建筑特性:德国、奥地利等国的传统住宅多采用厚重墙体、倾斜屋顶,初衷是抵御冬季严寒,却在夏季成为 "保温箱",而加装空调需要破坏墙体结构,安装成本比新建房屋高 30% 以上。
- 电网负荷:欧洲电网以应对冬季供暖用电高峰设计,夏季用电负荷原本较低,突然激增的空调需求易引发电网崩溃。2022 年英国高温期间,伦敦电网因数千台临时安装的空调同时启动,导致 20 万用户断电。
- 政策缺失:直到 2019 年,欧盟才首次将 "极端高温防护" 纳入公共卫生应急体系,而多数国家的建筑规范中,空调安装仍被归为 "非必要改造"。
能源结构问题让欧洲人对空调望而却步:
- 能源价格飙升:受俄乌冲突影响,欧洲天然气价格较 2020 年上涨 400%,电力价格随之暴涨。在德国,一台 1.5 匹空调连续运行 8 小时需消耗约 10 度电,按当前电价计算,单日电费约合人民币 80 元,相当于普通家庭日均电费的 3 倍。
- 可再生能源的局限:欧洲虽大力推广风电、太阳能,但夏季风力较弱、光照时段集中,电网稳定性不足。西班牙电网公司数据显示,空调负荷每增加 10%,电网崩溃风险上升 15%,2023 年曾因空调用电激增实施 3 轮限电。
- 能源政策导向:欧盟 "碳中和" 目标下,各国对高能耗家电征收重税,一台空调的购置成本中包含 20% 的环保税,而法国、瑞典等国还对空调使用征收 "碳关税",进一步抬高使用成本。
欧洲社会对空调的排斥,还源于长期形成的环境观念与生活习惯:
- 环保标签化:在德国、挪威等环保意识极强的国家,空调被视为 "碳排放元凶"。一项民调显示,62% 的受访者认为 "使用空调是不负责任的行为",部分社区甚至通过业主公约禁止安装空调外机。
- 对 "自然降温" 的执念:欧洲人更习惯通过开窗通风、使用风扇等方式防暑。法国环保部门曾发布指南称 "人体可通过 14 天适应 35℃高温",这种对 "自然适应力" 的过度信赖,导致公众对空调的必要性认知不足。
- 文化符号的误读:在欧洲语境中,空调常与 "美式消费主义" 绑定,被视为 "奢侈且不健康" 的象征。意大利媒体曾报道,某公司因在办公室安装空调遭员工抗议,理由是 "空调风会导致关节疼痛"。
面对连年加剧的高温灾害,欧洲开始被迫调整:
- 政策松绑:2023 年夏季,德国首次修改《能源节约法》,允许居民在紧急情况下安装空调;法国政府推出 "空调补贴计划",为低收入家庭提供最高 500 欧元的安装补助。
- 市场反应:2022 年欧洲空调销量同比激增 120%,但供应链瓶颈导致交货周期长达 3 个月。中国空调品牌在欧洲市场份额从 2020 年的 8% 升至 2023 年的 25%,主打 "节能变频" 的机型最受欢迎。
然而转型仍面临巨大阻力。欧盟能源署测算,若要将家庭空调普及率提升至 50%,需投入至少 2000 亿欧元改造电网,这在能源危机尚未缓解的当下难以实现。正如伦敦大学气候政策研究员艾米丽・沃森所言:"欧洲用百年时间适应了温和气候,却要在短短十年内应对气候剧变,这场阵痛恐怕才刚刚开始。"
极端高温的常态化,正在倒逼欧洲重新审视 "气候舒适区" 的幻觉。当 "罕见" 变为 "常态",空调普及率背后的数字,折射的不仅是能源困境,更是一个大陆在气候变化面前的适应与挣扎。
(责编: admin)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